【案例分享】如何增加下颌的开合度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1-11-05 07:48:39
上次我和大家分享了依依进行腹式呼吸强度练习的相关过程:依依通过口风琴的吹气练习,肺活量有了明显提高,下颌的灵活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吹气时下颌自然向下运动至小半开位或大半开位去适应吹嘴,吹气动作停止时下颌自然向上运动恢复至闭合位),双唇的灵活性有所提高(吹气时双唇收缩变圆,吹气动作停止时双唇展开自然恢复原状),舌体的稳定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吹气时舌体自然向后向下收缩,露出喉部,引导气流进入口风琴的吹嘴,吹气动作停止时舌体回到原位置,默默的进行着小幅度的运动),由此看来,小丫头的口部功能正在朝着正确的运动模式小步前进。
接下来,我希望依依提高的肺活量能更多的应用到发声训练当中,因此在腹式呼吸强度训练作为重点训练项目的同时,每节课需要加入5~10分钟的常规训练,带领依依进行发声练习,引导她将生理性的腹式呼吸逐渐地转化成言语构音中需要的言语呼吸。
发声训练就是下颌维持在全开位的同时双唇呈外扩姿态大声发出韵母音位/a/(“啊”)。依依在自主发声过程中声音太轻,除了肺活量明显不足,下颌开合度不足也是原因之一。这个有点像我们在口渴的时候去喝水,水杯太小喝水当然只能喝到一点点,如果我们想要多喝水就得换个大杯子。类似的原理,下颌开合度越大,口腔内的容积也会相应地变大,产生的口腔共鸣效果就会越好,声音响度自然就提高了。
从前期对依依基本情况的介绍大家可以了解到,依依自身肌张力过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口部小肌肉群运动的灵活性,所以依依下颌运动幅度的增加需要遵从她自身的发育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评估时依依可以自主完成韵母音位/u/(“呜”),圆唇动作比较标准,只是发声时下颌接近于闭合位,还不能达到小半开位的位置,影响了口腔共鸣的效果,所以声音才比较轻。因此我给依依制订的课题目标是:以/u/(“呜”)作为切入点,利用我们杏林专业的构音器材——多功能分级管(由5个直径由小变大的分级管组成,1号多功能分级管直径最小,5号多功能分级管直径最大,可以很好地帮助小朋友的下颌在发声的过程中及时向下运动,增大下颌开合度,通过增加口腔内的容积进而增强口腔共鸣效果)的辅助,在发声过程中逐渐增加她的下颌开合度,从/u/(“呜”)的小半开位,逐渐过渡到/o/(“哦”)的大半开位,最后达到/a(“啊”)的全开位;双唇由圆唇聚拢姿态,逐渐变大,最终顺利完成下颌独立运动至全开位的同时双唇呈外扩姿态大声发出韵母音位/a/(“啊”)。
依依的发声练习是作为常规训练展开的,常规训练的主要特点就是巩固复习已习得的口部运动模式或音位,训练的时间短,难度相对较低,小朋友能够轻轻松松地完成。在呼吸功能训练中,依依的下颌一直处于上下开合的状态,灵活性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训练,口风琴的吹嘴也在一直帮助下颌维持在小半开位的位置。因此,当依依用门牙咬住1号多功能分级管的同时模仿老师圆唇的动作,双唇内壁紧贴1号多功能分级管的外壁,一般只用等待1秒左右——有时不足1秒也能马上发出/u/(“呜”)的声音。小姑娘相当地自信,反应也很快,训练过程中没有产生任何消极的情绪,训练过程也比较轻松。此时发声练习的目标以自主发声为主,不要求发声的强度和发声的时长,听到老师的指令发出后,依依也能马上配合完成发声即可。
1号多功能分级管的直径最小,只有10mm,依依在发声的过程中,有时下颌的开合度已经明显大于1号多功能分级管,此时将1号多功能分级管换成2号多功能分级管。2号多功能分级管的直径为15mm,下颌依然维持在小半开位的位置,双唇内壁紧贴2号多功能分级管的外壁,发声练习还是练习/u/(“呜”)。当练习次数从每组1次增加至每组10次,成功率达到80%以上时,下颌的开合度已经有了明显增加,有时还能大于2号多功能分级管的直径,这时将2号多功能分级管换成3号多功能分级管,教学计划也需要进行调整——发声练习作为重点训练项目,腹式呼吸强度训练则放在常规训练中进行巩固,或是作为强化物给予依依。
3号多功能分级管的直径达到了20mm,依依的口腔如果能够适应3号多功能分级管,说明她的下颌已经达到大半开位的位置,下颌开合度有了很直观的变化。依依用门牙咬住3号多功能分级管的同时模仿老师圆唇的动作,圆唇的形状因为3号多功能分级管变大了一点,共鸣腔的容积因为下颌从小半开位运动至大半开位而增加,声音因为共鸣效果很自然的就由/u/(“呜”)过渡到了/o/(“哦”)。对于依依而言,做的动作相同,只是嘴巴张大了一点点而已,所以在新音位/o/(“哦”)的发声练习中,依依仍然很自信,口部动作准备好时,一般等待1~1.5秒左右也能马上发出/o/(“哦”)的声音。当练习次数从每组1次增加至每组10次,成功率依然达到80%以上时,将3号多功能分级管换成4号多功能分级管。
训练到这个阶段时,依依的下颌位置已经接近于全开位,她的呼吸长度经过将近50节课时(三个月左右)的练习也能达到1.5秒~2秒左右,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需要继续更新——发声练习通过/a/(“啊”)来实现。
按照之前的训练过程,我觉得依依发/a/(“啊”)也会非常地顺利。4号多功能分级管的直径达到了25mm,这个开合度对于依依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整个发声的过程我分为三步,预期在5~10秒内完成:第一步,门牙咬住4号多功能分级管,依依下颌的灵活性和开合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这个动作依依很轻松地完成了;第二步,继续模仿老师双唇向外扩展的动作,依依的动作虽然有点慢,最后也顺利地完成了;第三步,发出“啊”的声音,可是等啊等,等啊等,等了20多秒都没有任何声音出现。既然不能主动发声,那么我就帮助她再完成一次,通过按摩依依的腹部帮助她控制气流及时发声。但是按摩的过程中问题出现了:依依的下颌如果只是运动至小半开位或是大半开位,按摩依依的腹部帮助她控制气流,依依发声的响度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但是如果依依的下颌运动至全开位后再帮她按摩腹部,依依的肌肉会变得紧绷绷,而且一点声音都发不出来。当时我觉得是不是发声练习更改成/a/(“啊”)音位后,练习次数太多难度太大,导致依依产生了厌恶情绪,所以才没有任何声音。经过仔细观察,依依在/u/(“呜”)、/o/(“哦”)的发声练习中,下颌分别处于小半开位和大半开位,面部与口唇周围的小肌肉群呈现聚拢姿态,整个口腔内部由硬腭、内脸颊、舌表面围出一条“小通道”,腹式呼吸经过声带的振动进入口腔后转换成言语呼吸,言语呼吸沿着这条“小通道”一直前进,前进的过程中因为“通道”形状的大小,形成/u/(“呜”)或/o/(“哦”)的声音。当她的下颌在4号多功能分级管的帮助下运动至全开位,双唇做出向外扩展的姿态时,之前引导言语呼吸一直前进的“小通道”变成了一大片“广场”,言语呼吸失去了继续前进的指示目标,声音就发出不来了,越是发不出声音越是想调动全身的肌肉去用力,结果整个身体都变得紧绷绷。经过了大量的尝试,下颌全开位发/a/(“啊”)的过程中,持续按摩胸腹部15~20秒后,才会有一丝很轻微的声音出现。
“拦路虎”出现了,那我们就来继续“打老虎”。为了削弱依依在全开位发声的紧张感,这个阶段的练习让依依躺在按摩床上完成。睡姿与坐姿相比,整个背部都得到支撑,方便小朋友的腰腹部用力。
/a/(“啊”)的发声训练策略与/u/(“呜”)、/o/(“哦”)不同:/u/(“呜”)、/o/(“哦”)是依依能够自主发声的,训练目标为在自主发声的基础上,下颌开合度在多功能分级管的提示下有明显的变化;/a/(“啊”)对于依依来说难度较大,发声的过程也比较漫长,训练目标需要调整为下颌在多功能分级管的帮助下先维持在全开位的位置,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发声做为我们努力的方向。经过尝试,依依一般在20秒内都能发出声音,所以训练初期规定时间设置成18秒。练习次数为每组10次,其中有1次在18秒内发出声音就算成功。当练习次数达到每组10次,其中有8次能在18秒内发声成功时,将规定时间调整为15秒,逐渐地缩短规定时间,最后做到1~1.5秒内立即发声成功。当练习次数达到每组10次,其中有8次能在1~1.5秒内发声成功时,将4号多功能分级管换成5号多功能分级管。
5号多功能分级管的直径比4号多功能分级管的直径大5mm,现阶段而言5mm的差距对于依依来说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最棒的是,有时5号多功能分级管刚刚靠近依依的小嘴巴,依依已经立即发出/a/(“啊”),而且声音响度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40个课时(两个月)的努力总算有了小小的回馈——这只“拦路虎”总算被我们暂时制服了。之所以说暂时被制服而不是彻底被打倒,那是因为依依只有在4/5号多功能分级管的帮助下,才能顺利地进行下颌向下运动并发声,如果脱离了它的直接帮助或是视觉提示,小丫头的口部运动还是不够及时。我们下一个阶段的目标就是在发声过程中,逐渐撤离4/5号多功能分级管,至少要做到4/5号多功能分级管在口腔外提示,或是老师的手掌在她面前上下晃动后,依依都能主动进行下颌向下运动并与老师同步发声。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利用4/5号多功能分级管进行发声训练时,如果采用坐姿,那么小朋友的坐姿一定要端正,头部不要左右乱晃;如果采用睡姿,小朋友的头面部要处于正中朝上的位置,练习时请家长千万拿稳多功能分级管,避免小朋友身体或头部乱动,注意使用方法。